新闻资讯
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社区?组织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
本文转自:人民网
为办好群众身边事,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地区在深化“吹哨报到”机制、做好“接诉即办”工作中,积极探索党建引领“三呼三应”工作思路,通过“有呼必应”“一呼百应”“未呼先应”,推进地区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,第一时间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根据2021年度北京市“接诉即办”工作成绩单,燕山地区综合成绩85.28分,所辖星城、向阳、迎风、东风4个街道共计14次获得全市第一名。
“只有坚持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的要求,把群众的诉求往快里办、往实里办、往深里办,才能织密为民服务网,让群众满意。”星城街道第七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立英说。
“有呼必应”,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办理
燕山地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大型国企配套建设的生活区,如今房屋老旧破损、市政配套落后,而且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,给社会治理带来很多困难。去年冬天,东风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刘畅接到居民诉求:“眼看采暖季来临,家里存煤却所剩无几。”原来,东风街道东流水社区主体部分已经纳入燕山地区“厂中村”腾退计划,社区居民大多喜气洋洋搬进新房,不在腾退范围内的丁东路10号院26户居民面临着采暖难题。
东风街道工作人员走访发现,丁东路10号院属于企业自管房。该企业称自身经营不善,无力为厂内职工提供生活保障。“企业管不了,政府必须想办法兜底。”东风街道负责人态度十分明确。原有采暖方式难以为继,刘畅便带着东风街道诉求处置中心工作人员与燕山供热、房山燃气集团、热电厂等单位联系。如接入热力管线,距离远、投资大;如自建锅炉采暖,需要接入天然气管道,投资超预算……
“‘呼’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,党员干部必须‘有呼必应’。”刘畅等一班人不断想法子、找出路,最终确定采用电采暖的方式,筹集13万元资金对供电设施进行改造。“电暖气装上后,家里很暖和,生活很方便。”居民张女士说。
“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”,燕山地区在推进接诉即办工作中,坚决执行首问负责制,避免含糊不清的答复,更不能使用“不知道”“不清楚”“不归我管”等语言予以拒绝。为确保市民诉求得到快速有效处置,燕山地区各街道成立“接诉即办”工作专班,全天候接收热线案件,第一时间派单,各街道、社区、物业单位接单后立即安排力量进行处置;第一时间无法处置完毕的,必须与来电人取得联系,说明办理情况、工作安排、完成时限,力求保证“接单即处,高效办理”。
“一呼百应”,多方联动提供精细服务
“终于装上了电梯,以后再也不用为上下楼发愁了。”家住星城街道健德二里41号楼5单元6楼的杨启云老人,看着已投运的电梯激动地说。杨启云的老伴患病,每周都要去医院做好几次治疗。原来老楼没有电梯,上下楼很不方便。
尽管面临着筹资难、实施难、居民意见协调难三道坎,星城街道还是立刻行动起来。住建委委托第三方开展实地调研,针对辖区135栋多层住宅501个单元楼逐楼逐单元分别设计制定2至3套方案;街道负责牵头筹措资金;社区负责做好入户宣传工作,减少居民疑虑,确保前期工作落实到位……
“各部门密切配合,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有人办、马上办、办得好。”燕山地区工委副书记、组织部部长晏利平介绍,燕山地区按照“党建引领、区域联动、共治共享”思路,最大程度凝聚起基层社会治理合力。
按照相关规定,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需2/3业主同意且其他业主不反对。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、耐心劝说。“我们充分发挥老党员、老工友志愿者、文明引导员、社会治理监督员等群体的作用,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。”星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吴雅静说。
在健德二里加装电梯过程中,老党员干启荣主动参与,耐心细致地做好低层住户的工作。最终,18张签了“同意”的表格交到了干启荣手中。“从过去苦不堪言,到如今各方满意, ‘一呼百应’把办不成的事办成了!”杨启云很感慨。
“未呼先应”,未雨绸缪做好源头治理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居民用起了电动自行车,然而因不规范充电引发的问题时有发生,12345热线关于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投诉量居高不下。
燕山地区将小区充电设施建设纳入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清单,同时召集辖区4个街道相关负责人、物业公司等部门召开联席会,探讨充电桩建设实施方案。一场为居住区配套建设集中充电设施的行动在燕山地区全面展开。
摸排结果显示,社区绝大多数居民都支持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,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虑:充电价格贵不贵?安全性如何?物业公司也有畏难情绪,建设充电桩既需要对原有车棚进行翻新改造,又要重新规划、铺设内部线路,仅靠物业难以负担。
为了打消居民顾虑,解决物业资金难题,燕山地区工委决定,先期改造资金由政府经费承担,物业公司负责引入充电桩运维企业,并做好维护和管理工作。去年年底,燕和园社区2个充电桩20个接口如期投入使用,另外24个充电桩、220个充电口正在建设中。“现在我下班直接把电动自行车停到充电桩那充电,基本上2块钱就能充满电,方便不说,家里也宽敞了。”燕和园社区的老刘对自家楼下的充电桩十分满意。
截至今年2月底,燕山地区工委已为四个街道16个社区安装充电桩40个,预计今年内完成336个充电桩,可满足2538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,将彻底解决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这一安全隐患。
从“被动”解决问题到“主动”发现问题,再到提前预防问题,燕山地区在“接诉即办”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,提出了“未呼先应”的工作思路,早想一步、早做一步。
“真正做到及时预判民之所想,及时发现民之所急,及时满足民之所需,将问题和困难解决在居民反映和投诉之前,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诚心和决心,就能得到群众的支持,从而有效推动社会共治共享。”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董文勇说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2年03月28日 12 版
我为什么不让女儿远嫁的文章?女儿为什么不能远嫁
1、对于一个母亲来说,太舍不得了
上个月回家,遇到了小区一楼的大伯,想到了去年父亲邀请他到家里小酌,觥筹间不经意聊到了他远嫁的闺女,这位老人在几位老友面前禁不住放声大哭。
这记忆深刻的一幕,让人深深明白了这位做父亲的心。
也难怪有人说:“远嫁不比远游,千万里归期遥遥。”远游,父母犹可盼。而远嫁,意味着自己的女儿要把后半生,都托付到另一个陌生又未知的地方。
尽管每一对爱情都有身不由己,深爱女儿的父母亲也只能念叨着“找个近点儿的男人吧!”“不要嫁的太远了啊!”
因为远嫁,对于一个母亲来说,太舍不得了;对于一个女人来说,有太多需要面对的了……
2、难懂的方言,难融的文化
来到一片新的土地,你开始环顾那些陌生的面孔、环境,满怀信心的期待会渐渐淡去。
也许你已经很努力听懂那些方言,也学着挤出一两句蹩脚的口音,但听不懂时也只能无奈地笑着;
也许婆家人还要嘱咐你,饭桌上该怎样做,打招呼时又该怎样说,有些忌讳也别忘了……
这些陌生感一步步逼来,这个“好妻子”要学会的太多!可是你也得咬牙努力,因为你明白,没有哪个女人想当一个会闹笑话的外地媳妇……
3、与丈夫闹别扭时,推了门却发现无处可去
人生不如意事十有,婚姻里的矛盾也常有。
但他乡的月亮真的没有那么圆。你想像以前一样出门寻找安慰,却发现自己没有地方可去。
当你掏出,却又悻悻放下,好像没有一个可以打扰的电话。
你很想给母亲聊聊,可是又害怕听到电话那头因担忧而难过的哽咽。末了,你才发现,离开了那个熟悉的家,却再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地方……
4、留给父母的,只剩下最深的思念
也许你婚前计划得好:春节回家采取轮流制,无论多忙,小长假也要经常回家探望。
这样的美好期望永远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,孩子病了,公司加班了,闺蜜结婚了,可能两三年也不曾回去,即使回来也是匆匆离去。
每次过年过节,父母来电问你们回不回家时,你会感到让人难言的心酸。就算解释着回不了了,让二老好好注意身体。
母亲也会自己安慰道:“不回来也好,你身体不好省得大老远的路上折腾。”
就算母亲不说,我们做儿女的都懂,孙儿绕膝,吃个团圆饭,就是两位老人天天夜夜的盼望。
5、不能尽的孝道,成了女儿心中的痛
朋友在圈里发的这句话,不禁引人深思:
“嫁过去,告别了曾经的一切,经常为自己难以尽的孝道而愧疚,就像是胸口的刺,觉得自己心力交瘁,怎么配得上做个女儿。”
身为人母后就更能深深地明白,爱子莫若母,更何况是生你养你的老母亲!
当听到父亲的腰又不太好,母亲的头疼病又犯了,做儿女的都恨不得长处翅膀能立马飞回去。
无奈的你,也只能每次回家多帮他们干一点儿是一点儿,甚至都不忍心让父母送到车站,怕自己也控制不住泪水,还让他们平添担忧。
在远嫁的女儿们的心中,对父母的牵挂就是心头一辈子难解的疙瘩,声声念念着,又会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羞愧。
6、逐渐淡去的友谊,丈夫成了唯一的依赖
唱着歌里的“那些花儿,最终散落在天涯”。你也许没想到,有一天也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。
在这里,你只能开始新的交友圈子,新的人脉。可是却总是觉得缺了那些时间的沉淀,毕竟没有老友们来得更加亲切和真实。
但十几年、二十几年的朋友,也只能随着远嫁,渐渐淡出生活。至此,身边最亲近的人,只于丈夫一人。
你的知心话,你的满腹牢,听的最多的,也只有他了。对丈夫的依赖感瞬间倍增,以前的你独自出门也能如鱼得水,现在的生活没了他,却不敢想象了…&he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