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弘历的真实身份?弘历的爷爷是
关于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谜一直都众说纷纭,下面,小编就把这些说法好好梳理一遍给你听。
爱新觉罗·弘历于二十五岁登基,登基后带来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“康乾盛世”,也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口口相传的故事,在这些故事中,不乏对乾隆帝身世的猜测与争议。
网络配图
正史记载,乾隆帝的父亲是清世宗爱新觉罗·胤禛即雍正帝。母亲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,满洲镶黄旗人。父亲母亲都是满族人,乾隆帝当然也是地地道道的满族人。但坊间也有传言爱新觉罗·弘历其实是个汉人,其中“海宁陈家”一说流传最广。
“海宁陈家”的传说起源于金庸先生的第一本小说《书剑恩仇录》。小说中提到,乾隆帝的父母实际上是浙江海宁县人士,父亲姓陈,这位陈世倌在朝中任命要职。当时,钮祜禄氏与陈世倌的老婆同时生下一名婴儿。钮祜禄氏生了一个女儿,陈氏老婆生了一个男孩。雍正帝子嗣较少,钮祜禄氏便趁机将两个孩子掉包,将男孩据为己有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乾隆帝的父亲是雍正无异。但其母亲到底是否是钮祜禄氏还有待考证。史载,乾隆的母亲是熹妃钮祜禄氏。但雍正年间的宗人府档案则记载,熹妃姓钱。众人便猜测,熹妃实际上是汉人,雍正帝为了拥护乾隆帝登基,便把其生母的姓氏改为钮祜禄氏,从而抬高他的身份。
关于弘历的身世之谜,有多种说法。一是说,有一次,雍正去狩猎,喝了鹿血之后,临幸了一位宫女。后来,这位宫女怀上了雍正的孩子,生下后,抱给了熹妃收养,而这名孩子就是弘历。
另外一说法是,雍正将钮祜禄氏所生的孩子和陈世倌夫人所生的孩子进行了调换。原因在于,钮祜禄氏生了一名女孩,钮祜禄氏生产当天,陈世倌的夫人恰好也临盆。雍正借由福音想看孩子的名义,让下属将陈世倌的孩子抱来。还回后,陈世倌夫妇发现,男孩变成了女孩,因为雍亲王的势力很强大,俩人只好默不作声,将女孩抚养长大。男孩长大后,十分聪明,五岁就能熟读诗书,深得雍正的喜爱,后来,雍正带弘历前往向康熙请安,康熙看见弘历十分聪明,便把他接入宫中,教他读书。雍正皇帝去世后,弘历成为了皇帝。一次,乳母说漏了嘴,弘历在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,前后六次下江南,原因就在于去海宁见亲生父母。
网络配图
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个版本的可信度较高,但是,根据考察和推究,这只是传说,为不实的说法,乾隆去江南一带一是监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;第二个方面原因是江南一带都是些富豪人士,乾隆想利用他们巩固清朝的政权统治,并且清除明朝残余。
弘历的母亲是钮祜禄氏。康熙皇帝去世后,雍正即位,册封钮祜禄氏为熹妃,八年后,册封为熹贵妃,雍正对她很是宠爱。雍正皇帝去世后,弘历即位,将母亲熹贵妃尊称为皇太后,非常敬重和孝敬她。
后来,弘历生母之谜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,而且,这个故事版本较多。拥护者最多的一个版本就是说弘历是海宁陈世倌的儿子。
据说,雍亲王的福晋生下孩子当天,陈世倌的夫人也降下一子,不同的是,雍亲王福晋生的是女儿,陈世倌夫人生的是男孩。雍亲王知道后,便命人前去把陈世倌的儿子抱来,等还回后,陈世倌夫妇发现男孩变成了女孩,俩人深知事情的重大性,彼此都不敢声张。男孩长大后,十分聪明,五岁就能熟读诗书,深得雍正的喜爱,后来,雍正带弘历前往向康熙请安,康熙看见弘历十分聪明,便把他接入宫中,教他读书。雍正皇帝去世后,弘历成为了皇帝。一次,乳母说漏了嘴,弘历在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,前后六次下江南,原因就在于去海宁见亲生父母。更有人说,弘历喜欢穿汉服,但是遭到了满洲大臣的反对。
关于上述说法,史学家认为这一说法没有考察性,是子虚乌有的杜撰。
另一说法便是,弘历的生母为钮祜禄氏,为四品典仪官的女儿。康熙皇帝去世后,雍正即位,册封钮祜禄氏为熹妃,八年后,册封为熹贵妃,雍正对她很是宠爱。雍正皇帝去世后,弘历即位,将母亲熹贵妃尊称为皇太后,非常敬重她。皇太后八十岁时,为了庆祝她的生辰,乾隆皇帝穿着鲜艳亮丽的衣服为母亲庆祝,并让子孙都来个皇太后请安。皇太后在世时,享尽了荣华富贵,并体会到了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。
因此孝圣宪皇后也被后人称为是最享福的皇后,终年八十六岁,去世后葬于泰东陵。
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,是钮祜禄氏所生。弘历自幼十分聪明,五岁就能熟读唐诗,因为聪明好学,雍正对他十分喜爱。
网络配图
在弘历十岁之时,康熙在圆明园设宴,雍正将弘历带上前往,康熙看弘历聪明伶俐,非常喜欢他。并当着群臣的面说,弘历长大后事一位有福之人,雍正听后,对弘历更为喜爱。康熙认为弘历是位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,如果悉心培养,将来肯定会有一番作为。于是,将弘历接入宫中学习,有时候亲自辅导弘历的课业情况。
在弘历13岁时,雍正将他立为皇储,弘历23岁时,雍正将弘历追封为和硕宝亲王,并且对弘历开始了政事方面的培养,经常派遣弘历参加祭祀活动。除此之外,雍正让弘历和弘昼等人,共同处理苗疆事务,通过对政务的处理,弘历跟随父亲学习国家大事的决策方法。
1735年八月,雍正皇帝去世,弘历登基成为清朝的第六位皇帝。
在祖父和父亲的治国基础上,弘历又有了一番大作为,在位期间鼓励百姓发展农业,增加国库的收入,除此之外,平定了边疆内乱,进一步扩张了中国疆土,将西藏纳入到中国版图之中。弘历在政治上的决策,开启了“康乾盛世”局面,清朝也由此迎来了鼎盛时期。
弘历二十五岁继承皇位,在皇位共计六十三年,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一位皇帝,同时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
弘历为何能当皇上?万历为什么不废后
对古代皇帝继承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在许多人印象中,古代皇帝坐拥天下,一言九鼎,国家大事只要经过他拍板就作数。可事实上,皇帝虽位居九五之尊,但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说了就算数的,甚至连选择由哪个儿子继承皇位这种看似比较私人的问题,往往也不是皇帝想选谁就能选谁的。比如明朝万历皇帝喜欢自己的皇三子朱常洵,想选他作为继承人。可大臣们却坚持要选皇长子朱常洛为皇位继承人。在经过一番艰难博弈后,万历皇帝最终无奈妥协。
有人可能会觉得万历皇帝本身不够强势,所以他的决定容易被大臣们推翻,换作是一位强势的帝王,那就轮不着大臣们说话了。事实果真如此吗?其实不然。
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,他早年南征北战,打下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。后来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弑兄逼父夺取皇位,这样一位帝王谁敢说不强势?可是他在册立皇太子的问题上也遇到了艰难的选择,最终也是作出了很大的妥协。
贞观十七年(公元643年),皇太子李承乾因策划谋反被废为庶人,唐朝储君之位因此悬空。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是“立嫡以长不以贤”,所以嫡长子李承乾倒台后,嫡次子李泰应该成为第一候选人。而且李泰才华横溢,聪敏绝伦,深得李世民的宠爱。早年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,李世民就曾有过改立李泰为太子的念头,后因多数大臣极力反对废长立幼,此事才得以作罢。如今李承乾已废黜,李泰上位按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,李世民也正有此意。
然而就在许多人都以为李泰入主东宫已是板上钉钉的时候,立储之事却陷入了僵局。李世民虽然打算立李泰为太子,可是以司徒长孙无忌为首的一群大臣却支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。
李世民共有三个嫡子,分别是皇长子李承乾、皇四子李泰、皇九子李治。所以李治虽然也是嫡子,但却排行老三。而且李治当时才十六岁,性格上又较为柔弱,平时也没看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。反观李泰已有二十四岁,在文章、书法方面都颇有造诣。此外,他还于两年前完成了一部集全国地望、山川、城池、古迹、重大历史事件于一体的《括地志》,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。因此从各方面条件来看,李泰都完胜李治,绕过李泰这个嫡次子而去立李治这个嫡三子,实在是有点没道理。李世民估计也从来没想过要选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。
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强势的帝王,李泰也完全有资格成为储君,所以按理说李世民可以乾刚独断把这件事给定下来。然而,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却让李世民陷入了犹豫。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、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,以他为首的一帮重臣们的意见显然不能忽视。当然长孙无忌等人也有自己的一番理由,他们指出李泰性情阴狠,一旦由他君临天下,必然容不得李承乾和李治。而李治仁厚,如果他成为皇帝,则绝对不会伤害自己的同胞兄弟。
李世民当年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弑杀兄弟,这事成为他人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,所以他对骨肉相残这种事情格外敏感,绝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走自己的老路。因此长孙无忌的这一理由还是对李世民产生了较大影响。
不过,选择太子是国本问题,李世民怎么可能仅仅因为长孙无忌等人指责李泰阴狠,就放弃对他的考虑呢?更何况阴狠这种事情对普通人来说要不得,可对一位帝王来说却未必是缺点。至于将来会不会残害兄弟,那就更是捕风捉影的事情。所以真正改变李世民想法的显然不是这一点。
事实上,李世民最后选择了李治,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担心李泰人品靠不住,而是李治的靠山更牛。皇帝之所以能被奉为九五之尊,并不是拥有三头六臂,而是得到了士大夫集团的支持。长孙无忌是当时士大夫集团的头号人物,背后的政治力量非常强大。反观李泰这边虽然也有不少支持者,但都是类似房遗爱(房玄龄之子)这种“官二代”,这与长孙无忌等勋臣元老集团显然不是一个量级。
如果选择了李泰,房遗爱等功臣子弟必然会得到重用,朝廷中的勋臣元老集团和新兴的“官二代”集团无疑就会产生激烈对抗,这种事情往大了说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分崩离析。而选择李治的话,皇权交接的过程显然就会平稳很多。在勋臣元老的支持下,贞观路线也很可能得以延续。所以李世民最后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,册立李治为皇太子。
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并非孤例。在古代多数时候,只要皇位继承存在纷争的理由,往往就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。而最终胜出的往往都是背后政治力量更加强大的那个皇子,而不是皇帝更喜爱的那个皇子。唐太宗如此,万历皇帝如此,康熙皇帝亦是如此。
参考文献:《资治通鉴。